2025/5/26 11:01:02
芜湖干粉砂浆的粘结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,主要依赖于材料配比、水化反应以及微观结构的相互作用。以下是其粘结力形成的关键机制:
### 1. **水泥水化反应**
干粉砂浆的粘结材料是水泥。当砂浆与水混合后,水泥中的硅酸三钙(C₃S)和硅酸二钙(C₂S)等矿物成分发生水化反应,生成水化硅酸钙(C-S-H凝胶)、氢氧化钙(Ca(OH)₂)等产物。C-S-H凝胶呈无定形网状结构,能够填充砂浆孔隙并包裹骨料颗粒,形成刚性骨架,提供初始粘结强度。随着水化反应持续(通常需28天完成),凝胶结构不断致密化,进一步增强了砂浆的终粘结力。
### 2. **骨料与填料的协同作用**
干粉砂浆中的石英砂、重钙粉等骨料与填料通过优化级配实现紧密堆积。细颗粒填充粗颗粒间的空隙,减少内部孔隙率,提升砂浆密实度。同时,骨料表面粗糙的微观形态增加了与水泥浆体的接触面积,通过机械咬合作用强化界面结合力。
### 3. **聚合物添加剂的改性效应**
为提高粘结性能,干粉砂浆常添加可再分散乳胶粉(如乙烯-共聚物,EVA)。这些聚合物在砂浆固化过程中形成柔性膜状结构,覆盖于水泥水化产物表面,一方面通过化学键(如氢键)增强与基面的附着力,另一方面改善砂浆的柔韧性和抗开裂性,尤其在温差或湿度变化时减少应力集中导致的脱粘。
### 4. **保水与流变调控**
纤维素醚类保水剂(如HPMC)通过延长砂浆的开放时间,确保水泥充分水化。同时,其增稠作用优化了砂浆的流变性能,使施工时浆体更易渗透基材孔隙(如混凝土或砖面的毛细孔),形成“锚固效应”,从而提升粘结强度。
### 5. **界面过渡区优化**
砂浆与基材的粘结力还依赖于界面过渡区(ITZ)的质量。通过控制水灰比和添加减水剂,可减少ITZ内氢氧化钙晶体的定向排列和孔隙率,增强界面微观结构的连续性。此外,部分活性填料(如硅灰)能与Ca(OH)₂发生二次反应,生成更多C-S-H凝胶,进一步强化界面结合。
### 结论
芜湖干粉砂浆的粘结力是水泥水化产物、骨料级配、聚合物改性和施工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通过科学配比与材料优化,可形成从微观化学键合到宏观机械嵌合的多层次粘结体系,终实现高耐久性和可靠性的粘结性能。